深圳特区报原文转发,原文网址:深圳特区报官方网站:http://sztqb.sznews.com/html/2013-09/11/content_2618539.htm
■ 深圳特区报记者 綦伟
在9月份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带着几百万捐款,深圳市琴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陈思贤带领救灾工作组再次踏上回故乡的路。他的心中,装着一片废墟——100户乡亲被洪水冲毁的房屋。他下定决心要为他们建起新家,抹掉灾难后的痛苦。
这是陈思贤第二次回老家。8月17日,五华发生特大暴雨洪灾后,他立即组织深圳的同乡捐款。仅30分钟,认捐款额便突破800万元;8个小时后,这个数字翻一番,升到了1600万。与此同时,很多在深工作的五华人组成义工队,要给水灾中乡亲“拉一把”。一个成立不到5年的乡贤联谊会,是以何种能量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集聚起如此大的人力财力去救灾?又是靠什么力量获得同乡信任去从事公益事业?
一日筹集1600万救灾款
“ 特大洪水50年一遇,琴江河上10座大桥被冲毁。6个镇受灾严重,直接经济损失5.8亿多元。”
不用五华县通报,在深五华企业家们早已通过家乡人的电话或短信,了解到灾情有多严重了。 8月19日下午,研究会召开会长会议通报灾情。等大家都到齐,已是3点半。陈思贤作了简短发言。作为会长,他首先表态捐款50万元。“估计筹到300万是可能的”。情况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仅研究会高级顾问温纯青兄弟认捐额就达到了300万元。当天正举办公司成立19年庆典的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汉军兄妹捐出66万元……30多分钟后,认捐额已达870万。会后,陈思贤开车回家。路上又接到了温纯青的电话,他又动员自己的太太捐了50万,动员哥哥捐了20万,让属下企业捐出100万。时间跨过子夜,到了20日凌晨,认捐数目已升到了1600万。到25日,达到1970万。
本身也是一家公司董事长的陈思贤当了近5年会长,期间不止一次召集大家为家乡“出力”,但这样的情况,还是第一次见到。他很感慨:今年企业经营普遍比较困难,大家如此踊跃不容易。研究会秘书长魏胜友是深圳市人大的退休干部。他分析,善款筹集如此之快,除了大家都是从五华大山里出来的,对家乡有很重的乡情外,还有就是有琴江文化研究会这样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组织。
“困难,不一定哪天谁碰上”深圳市琴江文化研究会于2008年11月成立,立下 “联络乡情,团结互助,崇文重义,共谋发展” 宗旨。魏胜友对记者说,之所以叫了“文化研究会”,是因为5年前是不可以成立同乡会的。“现在好啦,深圳市放开各种社会组织的注册,除了市联谊会,各区和一些街道也已有25个联谊会了。”
“我们的会员是很广泛的。”粗略统计,目前在深工作的五华人近20万。魏胜友说,当初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就是想让在深的乡亲有个聚会的地方,互相交流,有什么问题大家互相支持、解决。陈思贤讲得直白:“就是一个慈善机构。大家聚起来,有什么困难的时候,一起来帮助一把。困难,不一定哪天谁碰上。”
2012年8月,曾因勇斗歹徒身负重伤的李展锋给研究会寄来了感谢信。3年前,这个五华子弟在执勤中被偷盗团伙乱刀砍伤,研究会出面与其公司多次协商,签订治疗协议。在经过手术和康复医疗后,小伙子现在已经找到了新工作并建立了家庭。他说:“没有琴江文化研究会就没有我的今天。”
这些当年走出大山闯特区的五华人,心系着深圳五华两地孩子们上学的事。
10天前,研究会下属的福永联谊会举行2013年兴教助学表彰大会,祝贺11位同学被大学录取为本科生,并给予奖励。“很多联谊会每年都对考入大学的学生进行奖励。这就是‘崇文重义’。”魏胜友说。 2008年考入华南师范大学的获奖学生古翠娟,去年毕业考上公务员,将第一个月的工资5000元回捐给龙华联谊会作助学基金。
回乡救灾五华人毫不犹豫
9月7日,记者在深圳机场东地铁站见到了福永琴江文化义工队总干事刘郁,他与其他22名义工曾专程回乡支援灾后防疫。“我们可是成立一年就获得宝安区‘玫瑰奖章’的义工队啊。” 这个塑胶制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说。福永琴江文化义工队2012年3月成立,注册义工中一半是在福永工作的五华籍企业老板。
8月21日下午,他接到了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新华的电话:五华急需防疫,最好来二三十个人支援。
“当时我不敢马上答应。”刘郁说,义工队固定是在星期六开展活动的,平时工作时间能否凑齐人手,不清楚。他马上与小组长们联系,20分钟后回话:“明天一早7点半准时出发。”翌日一早,一行23人冒雨出发。带着救灾物资驱车300多公里,中午到达五华县城,匆匆吃完午饭,嘴巴一抹就下乡。 “整整忙了3天。”刘郁说,他们去了横陂、梅林、龙村,并向安流、华阳两镇发放了消毒药品,这些都是重灾镇。每到一个镇,人员便分为五组,各负责一个村的消毒防疫。去到村里面,有老人说房间里不知为什么这么臭,他们就喷药,洒石灰粉下去,同时告诉村民们要注意的卫生防疫常识。 “农村真的很苦。”他总共跑了五个村。山里人住得分散,村子里东一户西一户,“每天背三四十斤消毒水走上几公里,真是累得都走不动了。”
坚持把每一分善款用好
8月21日,陈思贤带着由会员组成的工作组第一次回乡赈灾。人员分头了解灾情,原籍是哪个镇的就回哪个镇去。“我告诉他们,一定要进村看实情,摩托车通不了,就走进去。”
第一次赈灾,工作组共发放救灾物资和现金187万元。研究会专门打印了若干份“捐赠‘8.17尤特’五华抗洪救灾落实情况表”,每发放一户,都要求受捐人签名留电话打指模,还要村里和镇里出具意见,盖上公章。陈思贤要求每一个进村发放善款的工作组人员:“必须亲眼见到这些钱落实到哪里。”
此次回乡,工作组将帮助那些住房“全倒户”重建家园。研究会特地在“抗洪救灾落实情况表”的下方加了备注:基建工程项目必须要具备设计图、预算、施工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理、竣工验收、结算书,以及施工前后的实物照片。
自成立那天起,研究会在花钱方面就立下了严格的规矩。拿1500万元的会费来说,章程规定投资增值,专门成立了五人财经决策小组。陈思贤作为研究会法人代表,有最后的签字权,但不能进决策小组。要怎么投资,首先拟出初定方案上会长会议讨论,通过后再由财经决策小组审查,最后定了,陈思贤签字实施。
“要对会员负责。另外深圳市税务局要查这些钱用到哪里去了,怎么报的账,深圳市民政局年审也得查账。所以,千万马虎不得。而且我作为会长,每年都请审计人员来审账的。”陈思贤道。研究会秘书长魏胜友告诉记者:认捐善款1970万,目前到位的已有1790万。“大家说话都是算数的。”
关注在深年青一代成长
去年,宝安区联谊会首先提出,要关心在深年青一代的成长,成立交流学习平台,引导青少年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法律,提升年青一代的思想、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素质。他们把乘改革开放之风走出大山五华人,称为新一代五华人。如今,“华二代”在都市里的成长,已经引起他们的关注。去年底,研究会成立了“关心在深五华年青一代工作委员会”,并设立了基金会。
“首要是品德,次之是才能。”陈思贤带头捐赠50万元作为基金会初始基金。研究会请一位五华籍的书法家专门写了《弟子规》长卷,准备印一万册免费发放。在研究会打印的《弟子规》单页里,这几个关键词被着重强调。
魏胜友告诉记者,研究会已决定今后每年都要开展对乐善好施、尊老爱幼、贤妻良母、艰苦创业和见义勇为等先进人物的评选表彰。“这些本是我们客家人的优良传统。”
“必须得让大家知道,不是有钱就幸福,家族和睦才幸福。”陈思贤道:人如果没有教育好,首先受害的将是他身边的人,先成人,然后才是共谋发展。从联络乡情开始,不到5年时间,主要由企业家们牵头的琴江文化研究会便通过一系列的公益活动赢得了人们的信任,成为20万在深五华人中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组织。
活跃在深圳基层的同乡会组织,粗略估计数以百计。它们当中的佼佼者,同琴江文化研究会一样,正成长为深圳社会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附原文截图: